群英荟萃 首页>群英荟萃
魏春荣为昆曲塑春容
发布人:李楠 发布日期:2017-03-13

2017031409291489454950506066715.jpg


魏春荣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一双“会说话”的大眼睛,因为这双眼睛,她与昆曲结缘,成为北方昆曲最具代表性的韩派传人。

10岁进入北方昆曲剧院的大门,三十几载寒暑,魏春荣始终坚守在昆曲的舞台上,经历了昆曲的衰落与复兴。她演绎的角色既有《牡丹亭》中莺声燕语的杜丽娘,《长生殿》里婀娜多姿的杨玉环,也有《刺虎》中果敢刚毅的费贞娥,有新编历史剧《关汉卿》中妩媚动人的名伶,更有今年引人关注的两岸合作大戏《梁祝》中的祝英台。

32岁时魏春荣就获得了中国戏剧梅花奖,之后更赢得无数赞誉,如今的她正处于一个演员的最佳时期,并成为北方昆曲剧院的当家旦角。在去年和今年京沪两地上演的“大师版”《牡丹亭》中,她与平均年龄超过70岁的十几位当代昆曲大师联袂演出,盛况空前。虽然在这次演出中,魏春荣扮演的春香只是一个配角,但作为整场演出中最年轻的“大师”,作为北昆泰斗的再传弟子,能够与众多前辈同台,对北昆以及对魏春荣来说都意义重大。


一双大眼睛注定与昆曲的一生情缘


凡是采访过魏春荣的人,几乎都会问到她学昆曲的初衷,或许在大多数人的概念中,从小学习昆曲的人不是世家传承就是受戏迷父母的熏陶,尤其是魏春荣开始学戏的1982年,那时人们对昆曲的了解实在太少了。但是魏春荣偏偏不属于这两种情况。

她在2009年出版的《月上海棠——魏春荣昆曲艺术》一书中回忆道:

我小的时候特别淘气,就像个小男孩儿,只有一点和其他女孩一样,就是很爱唱歌、跳舞。由于嗓子好,学校举办歌咏比赛时,我总是班里的领唱,但我们班就是没得过第一。体校的教练曾选中我去练花样滑冰,我觉得穿上冰鞋可以到处跑,肯定特好玩,就去了。结果穿上冰鞋连一步都走不了,一天不知要摔多少跟头,就这样练了一个星期,应该说基本上就没站起来过,我是说什么也不去了。后来又去了乒乓球队,挥了两个星期的拍子,连球都没碰到过,就又不去了。家里人都觉得我做事没有长性,不愿吃苦,而且没有运动细胞,我自己也是这样认为的。之所以报考北方昆曲剧院学员班,是因为我父母当时都在新加坡工作,无法照顾我们,只能由年迈的奶奶带着小学四年级的我和比我小六岁的妹妹,我又特别淘气,奶奶带我们姐妹俩非常吃力。就在大家为我们的事着急的时候,三姨在报纸上看到了“北昆”学员班招生的消息,住宿制,有生活老师,毕业后管分配还是铁饭碗。因此亲戚们一商量就决定由三姨带我去试试。

1982年,10岁的魏春荣就这样懵懵懂懂地走进了北昆学员班的考场,在此之前她对昆曲一无所知。但是,魏春荣至今记忆犹新的是,在考场上她立刻吸引了几位主考老师的注意,其中许凤山老师还说,她太像当年的前辈大师韩世昌先生了,尤其是那一双眼睛,大而灵动,甚至像韩世昌的眼睛一样还有点外凸。魏春荣结束考试后许老师还特意追到考场外,问她眼睛是否近视,生怕她眼睛的外凸是近视造成的,从而失去一位学习昆曲的好苗子。可以想象,魏春荣的出现成了当年北昆学员班招生现场的一个意外惊喜。

就连魏春荣后来都回忆说:我走上昆曲表演这条路是很偶然的事情,但或许也应该说是冥冥之中的天意。

进入学员班,韩世昌的亲传弟子林萍成为魏春荣的老师,林老师手把手地教会了她《胖姑学舌》、《春香闹学》、《相约?相骂》、《盗令?杀舟》、《游园?惊梦》、《刺虎》等独具韩派艺术特色的代表剧目。林萍如此评价自己的学生:“魏春荣聪明,悟性强,扮相也俊美,声音也洪亮。她戏路宽,花旦、闺门旦、刺杀旦的戏,她都能演。演什么,像什么。她很会利用自己的一双漂亮的大眼睛,非常传情。表演上她放得开,收得住,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但是,六年学戏的过程却是漫长的,练基本功也是痛苦而枯燥的,那时的魏春荣还远谈不上爱上昆曲,甚至连昆曲的好都没有体会到。逐渐有了些基本功,从小戏开始学起,才慢慢知道昆曲的美。虽然是北京戏曲学校的北昆代培学员班,但魏春荣和她的小伙伴们学习和生活的地方都在北方昆曲剧院内。“我们当时就在那个楼上课,旁边的楼就是宿舍,那会儿没有排练厅,我们就在地下室排练。”魏春荣说。坐科生活单调而艰苦,每天从早上六点半到晚上六点半都要练功、学戏,晚饭后是文化课,每周只有周六回家一天,平时剧院的大门都是锁上的。然而,这个一直被家人认为做事没长性的女孩子却坚持了下来,没有叫苦。

1988年,魏春荣毕业,正式进入北方昆曲剧院。


坚守的一代为昆曲塑春容


六年学成,北昆剧院的大门终于打开了,昆曲的大门也向这四五十个年轻人打开,然而打开的还不止这些,曾经单纯的学员生活在接触社会后发生了很大变化,而那个时期的中国也正发生着巨变,下海经商、出国留学、做影视演员、当歌星……有那么多机会在诱惑和吸引着他们,但是回过头来再看看昆曲,却显得更加寂寞与寥落。

毕业没有几年,魏春荣的同学们便纷纷出了国、改了行,留下的寥寥无几。由于昆曲演员的艺术修养和文化基础都比较好,转行并不难,而且干哪一行都比做昆曲演员的收入丰厚得多。魏春荣的父亲是北京饭店的特级厨师,母亲也从事旅游饭店的管理工作,以她的条件,几乎被认定早晚是要离开昆曲、离开舞台的,但恰恰是她,把昆曲当成宝,坚守了下来,仍然每天早晚三遍功,清贫和寂寞全不介意。

魏春荣自称是因为她比较懒,活得简单,其实是她内心早已经知道她想要的是什么。14岁那年,魏春荣有过一次“触电”经历,87版《红楼梦》剧组到班上挑演员,选中魏春荣扮演芳官,因为怕耽误功课,剧院没有同意,于是改演戏份少的袭人的妹妹,只用一天时间就可以拍完。但就是这一天,却让小魏春荣下定决心从此不再演影视剧:“我觉得那就是在浪费生命,拍一个镜头要等很长时间,哪里像在舞台上,与观众是现时的交流,每一次演出都有各种不确定性,都是全新的感觉!”今天说起当年的感受时,快人快语的魏春荣仍然毫不掩饰对影视剧的排斥,同时也流露出对舞台的痴迷。在他人看来原本是一次改行的机遇,反而坚定了魏春荣对昆曲的热爱。

进入北昆剧院后,她又师从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蔡瑶铣,学习了南方昆曲的一些代表剧目和表演特色。蔡瑶铣也始终没有忘记那个在入学考试时忽闪着一双大眼睛的小姑娘,“我当时就非常喜欢她,最近几年,我又发现魏春荣在闺门旦这个行当上有一定的发展,在她身上是具备这样的素质的。在近几年我又教她了《玉簪记》中的《琴挑》《问病》《偷诗》,还有《奇双会》中的《哭监》《写状》《三拉》《团圆》。通过这些戏的学习,我发现魏春荣在表现人物细腻的心理状态上有很大进步。”

那几年,昆曲演出市场极不景气,台下观众有时还不如台上演员多,还经常要演一些给老外看的“旅游戏”来获取收益,演出整本大戏的机会很少。但是魏春荣却觉得,她这一代昆曲人也是幸运的,因为那时还可以向很多正当盛年的老一辈艺术家求教,还可以看到老一辈艺术家们在台上的亲身表演,这些前辈中包括李倩影、林萍、乔燕和、蔡瑶铣、洪雪飞等多位老师,学戏的过程也更科学,可以随着年龄的增长去慢慢领悟和理解不同的戏琢磨不同的角色,“要是一上来就学《思凡》,十来岁的小姑娘哪里懂啊!”

魏春荣的另一个幸运,是她比同期学员更早开始经过导演排练大戏。毕业后的第一年,剧院排演《阎惜姣》,决定给年轻人一次实践机会,将女主角的任务交给了魏春荣与另一位同学,导演则请来了前辈大师周传瑛先生的公子周世琮先生。周导排戏是半教半导,并且给了年轻人自由发挥的空间。经过这次磨砺,魏春荣获益匪浅,而脱胎于《水浒传》中的传统折子戏《活捉》,也因此成为了魏春荣的代表剧目之一。

2001年10月29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巴黎年会上,魏春荣表演了这出《活捉》,赢得了满堂喝彩。大会主席评价说,我平生从没有见过这样美的艺术,也没有见过这样漂亮的演员。就在这一年的5月,昆曲刚刚以全票当选第一批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看了魏春荣的演出,许多外国评委都不得不叹服:昆曲在这次19个非遗项目中荣登榜首那是当之无愧的。这次经历也让魏春荣感慨万千,她说“这正是昆曲艺术的魅力啊!”

昆曲终于迎来她的又一个春天,而魏春荣的昆曲事业也终于开花结果。2003年,年仅30岁的魏春荣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到此时,魏春荣觉得她才真正开始领悟到昆曲的美,开始享受昆曲表演这门艺术。


享受舞台亦动亦静总相宜


有戏迷曾说,“看魏春荣上妆是一种享受,扑闪的大眼睛,细尖的下巴,一吊眉,风情都出来了”。然而,就像北昆排练厅墙壁上挂着的“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标语牌一样,每一位演员都知道,那些看上去轻松的一颦一笑、万种风情,背后都是几十年的勤学苦练和自我修为。可以说,舞台上的魏春荣演绎着昆剧,为昆曲注入新的活力,而昆曲也在塑造着魏春荣的人生和追求。

魏春荣说,演员既要进入人物,也要掌控舞台。她将自己的昆曲艺术生涯总结为三个阶段,从相融到自如,最后才是从容和享受。第一个阶段对大多数演员来说就是初登舞台、初识昆曲表演的兴奋与紧张,对魏春荣来说则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我第一次登台就没有恐惧感,很兴奋,就算老师说我这里不好那里不对,我都挺自信,还说‘我哪里不好了?’但是一段时间之后,开始害怕舞台了,怕演不好,知道自己哪里不足,需要去学习了,要丰富自己,这就进入第二个阶段了。”在这个阶段,魏春荣回到了传统戏中汲取营养,通过不断地积累和实践,将老师教的东西变成自己的,在舞台上重新找回自信,从容应对。这一过程也不断得到老师、同行和观众的认可,直到有一天,再次遇到突破的瓶颈。“这时我开始排新戏了。新编戏可以激发你自己去创作人物,因为前面没有程式化的演绎,给了演员更多自己揣摩的空间,现在还有导演帮助你、启发你,用传统戏的手段赋予新的人物生命力,这样就会再次提升。反过来,新编戏的排演过程又会对传统戏的人物揣摩产生影响,这样循环往复,直到演什么都能做到掌控自如。”这是魏春荣总结的第三阶段,到了这个阶段就可以享受舞台表演带来的乐趣了。

问她现在正处于哪个阶段?魏春荣狡黠地笑着说:“我现在可以享受舞台了。”然后扑闪着一双大眼睛,迅速从刚刚还一脸严肃的昆曲表演的讨论中跳脱了出来。

随着年龄的增长,魏春荣的舞台形象也更趋向于温婉沉静而充满闺阁气息,像大师版《牡丹亭》中春香这样的花旦角色,她已有20年没有演过了。但是,生活中的魏春荣依然保持着活泼好动的性格,爱玩爱吃,爱自拍,倒是一点儿也不像是有着三十几年艺龄的老演员。“戏曲艺术就是这样跳进跳出的,我台上和台下抽离得比较开。”魏春荣说。的确,能够做到“入得其内,又出得其外”,才是一个优秀的表演艺术家应该具备的素质。

近年,魏春荣也开始把精力更多地参与到昆曲的传承与推广工作中,去各地的沙龙、讲座给年轻人和目标群体讲授昆曲、示范表演,很多人因为她的讲座看到了人生中的第一场昆曲。同时,她也主动参与新戏的市场推广,与专业的营销团队一起探索新的戏曲市场营销思维。作为一个互联网时代的昆曲人,魏春荣的思想传统而不守旧,开放而不媚俗。魏春荣说,尽管现在昆曲迎来了一个相对较好的时期,但是凡事有高峰就会有低谷,怎样才能让这个高峰的时间尽量长久一些,让它的起伏平稳一些,而不只是一个高潮而已,这是现在的昆曲人需要去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