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至27日,昆曲荣耀——全国昆曲经典传统剧目展演暨北方昆曲剧院60周年院庆活动在北京举行。演出、展览、笔会、座谈会,昆曲雅音雅韵一时洋溢京城。“60年一甲子,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院庆活动是一次总结,也是一个新的开始。”北方昆曲剧院院长杨凤一说。
放眼历史,与昆曲600余年的源远流长相比,建院60年的北方昆曲剧院(以下简称“北昆”)还非常年轻;聚焦个体,60年已是人一生中的大半时光。正是一代代艺术家把这样宝贵的时光乃至全部生命献给北昆、献给昆曲,才有了北昆今天的累累硕果,有了让全国昆曲人引以为傲的昆曲荣耀。
“大昆曲”吸引八方客
毫无疑问,演出是北昆院庆活动的主体。3台大戏、7台折子戏以及一台院庆晚会,不仅集结了北昆的精锐力量,来自全国各大昆剧院团乃至其他剧种的艺术家也纷纷献艺,为北昆六十华诞送上祝福。
北昆演出的大戏《牡丹亭》《红楼梦》(上、下本)主要由青年艺术家担纲主演。《牡丹亭》是昆曲经典剧目,青年人挑班展现古与今的碰撞;《红楼梦》是北昆近年来推出的原创作品,曾获得文华大奖等多个奖项,院庆期间再度上演,也迎来了该剧的百场纪念演出。在不断演出、打磨的过程中,新创作品正在走向经典。
在折子戏专场演出中,有“北昆四大件”之称的《昭君出塞》《林冲夜奔》《钟馗嫁妹》《游园惊梦》集体亮相。这4个折子戏是北昆前辈的代表作,艺术处理也因而极具北昆特色。
上海昆剧团、江苏省苏州昆剧院等昆剧院团也都受邀来京献演。“北昆秉持‘大昆曲’理念,没有门户之见。记得前几年北昆邀请我们参与大师版《牡丹亭》,演出并没有北昆的杜丽娘,但北昆依然倾尽全力。”上海昆剧团表演艺术家梁谷音说,“北昆的格局和气度让我敬佩,昆曲的荣耀需要所有昆曲人一起守护。”
在6月22日晚举办的院庆晚会上,昆曲、京剧、评剧、河北梆子、豫剧等剧种的艺术家纷纷登台为北昆祝寿。长达数小时的演出中,没有观众舍得离场。
风雨兼程一甲子
北昆成立于1957年6月22日,周恩来总理任命有“昆曲大王”之誉的表演艺术家韩世昌为第一任院长。初建的北昆以北方昆弋老艺人为主体,以在京剧、歌舞等方面学有所成的青年演员为新生力量,并融合部分南派著名曲家和宫廷传承的昆曲名宿,排演的第一出大戏是在建院典礼上演出的《百花公主》。
1958年,北昆面向全国招生,开办了昆曲高级演员训练班,又从多所艺术院校抽调优秀演员加入北昆,充实后备力量。也是1958年,昆曲舞台上从未有过的现代戏横空出世,那就是由北昆创排的《红霞》。《红霞》一出,在全社会引起轰动,并在北京中南海进行了演出。
北昆原副院长、昆曲艺术家丛兆桓回忆,韩世昌曾开玩笑说:“昆曲不是你的,也不是我的,着什么急呀!”他嘴上虽这么说,心里却比谁都着急,恨不能把全部心血献给北昆。1958年及其后几年间,北昆创排了约30部大戏,整理继承了约200部折子戏,可谓推陈出新、声誉日隆。可就在1966年,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北昆新编历史剧《李慧娘》被批为“毒草”,后来,北昆被迫解散,300余名演职员3天之间“诸芳流散”。
艺术的根脉并非一时的风霜就可以斩断。1979年3月,《武松打店》《断桥》《林冲夜奔》《千里送京娘》等作品成功上演,让社会上谣传已久的“北昆已经无人”的说法不攻自破,经历浩劫的北昆于1979年4月正式恢复建制。颇具戏剧性的是,复院演出的第一部大戏就是《李慧娘》。
自此北昆迎来黄金发展期。上世纪90年代,以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杨凤一、王振义、史红梅、魏春荣、刘巍等为代表的新一代昆曲表演艺术家接过前辈的大旗,再创北昆的辉煌。
华丽蜕变再征程
记者曾于2014年到北京陶然亭附近的北昆采访昆曲名家魏春荣,印象深刻的除了魏春荣的精湛技艺,还有北昆老楼的阴暗破旧。很难想象,北昆那么多优秀作品竟是在这座老楼中酝酿、排练、成熟。如今,老楼已拆除,崭新的北昆大楼将于两年后拔地而起。“这将是北昆的华丽蜕变,在 ‘废墟’上勾勒‘荣耀’。”杨凤一说。
杨凤一介绍,新北昆大楼将是一个包括大剧场、小剧场、排练厅、图书馆、博物馆等在内的综合体,除了排练、演出,还便于开展艺术培训、文化交流等活动。届时,北昆将成立工作室,开展更多项目,并努力与国际舞台接轨,更好地把昆曲推向世界。
比硬件设施的改善更令杨凤一欣喜的是北昆的人才建设。北昆不仅拥有一批获得赞誉的剧目,更形成了老中青三代人才梯队,一支艺术相对成熟、行当比较整齐的青年演员队伍已经成为昆曲在当代的承载者和传播者。
作为北昆最年轻的一代演员,北昆学员班学员王朴实说:“能学习、从事昆曲这门精美、雅致的艺术,并参与北昆60周年院庆活动的演出,我感到非常自豪。希望通过年轻一代的努力,能让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了解、热爱昆曲。”青年演员的成长让人相信,北昆的未来必将是姹紫嫣红。
(转自中国文化报7月3日新闻,作者:罗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