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晚,国际学生学者美育基地艺术课堂——“台前幕后共赏六百载水磨雅韵”讲座在百周年纪念讲堂202会议室举行。本次活动由北京大学会议中心讲堂管理部、国际合作部留学生办公室主办,北京大学昆曲传承与研究中心协办,北方昆曲剧院、北京大学元培学院“昆曲艺术与表演实践”课程支持。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陈均教授担任本场活动主持,北方昆曲剧院艺委会常务副主任、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刘巍担任主讲,并携北方昆曲剧院的艺术家、工作人员带来昆曲表演及幕后工作的讲解演示。当晚,共有50多名中外学子及北京大学各院系的外国专家、昆曲爱好者参加了讲座。
本次讲座采用“讲-扮-演”相结合的创新形式,让同学们充分感受到了昆曲艺术跨越600年的艺术魅力。伴随着刘巍的讲解,北方昆曲剧院的服装师张德强向同学们展示了《小放牛》《浣纱记·寄子》《宝剑记·夜奔》三出经典折子戏的戏服;容妆师李学敏现场为演员们化妆,艺术家袁国良、吴思向同学们介绍了不同行当的容妆区别;鼓师张峪昆、笛师张小涵依次介绍了鼓、笛、笙、琵琶等乐器的特点,并用这些乐器分别独奏同一首曲牌《万年欢》。
现场讲解戏服
现场讲解容妆
现场演奏
在展示完昆曲的服装、容妆、音乐之后,刘巍与二级演员吴思表演了《小放牛》的精彩片段。随后,一级演员、著名老生演员袁国良向同学们讲解了老生行当髯口的技巧,并和刘巍共同表演了《浣纱记·寄子》片段。最后的重头戏是《宝剑记·夜奔》,近年来,刘巍在北京大学元培学院通识课程“昆曲艺术与表演实践”中向北大学子传授这部作品,当她进行该部分表演时,现场有10多位元培学院的同学齐声唱响了《折桂令》,既增强了林冲夜行路上的豪气,也体现了昆曲校园传承的实绩。
刘巍、吴思表演《小放牛》片段
刘巍、袁国良表演《浣纱记·寄子》片段
刘巍表演《宝剑记·夜奔》
本次讲座的另一亮点是留学生的广泛参与。为了让外国学子也能更加深入地了解昆曲艺术,讲座特别安排了现场翻译,由艺术学院的英国留学生Phoebe和元培学院的本科生吴亮宇,把讲座中的昆曲术语翻译为英文。Phoebe分享说:“这场讲座带领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深入了解了昆曲艺术,和艺术家们面对面交流是一次极为珍贵的体验。此外,能有机会为这场活动担任现场翻译,我感到非常荣幸,这既是一个挑战,也是一次收获丰富的学习经历。”吴亮宇则说:“两个小时下来,我收获了太多。这场讲座让我真切感受到昆曲艺术家对人物演绎的无限可能,更体会到他们对表演、对舞台的敬意与热爱。”
讲座现场,同学们反响热烈。德国留学生Maya说:“这场讲座是一个很难得的机会,因为可以了解到这么多昆曲艺术台前幕后的细节,我非常开心。”俄罗斯留学生Liza现场体验了穿女蟒演戏,她表示:“昆曲艺术对外国同学来说有一定的审美门槛,这场专业的讲座能帮助我今后更好地欣赏中国戏曲的艺术魅力。”元培学院2022级本科生郑童也表示:“在舞台华彩与丝竹雅乐的视听盛宴中,我们不仅直观领略到昆曲严谨的美学体系与独特的演出范式,更触摸到了中国传统艺术最精微的审美内核。”
中外学子试穿昆曲戏服
两个多小时全景式的“讲-扮-演”,加深了大家对昆曲艺术台前幕后的了解。北大有着百余年的昆曲教育与昆曲传承传统,近年来,众多精彩的昆曲在讲堂轮番上演,讲堂已成为校园昆曲传播的重要文化场所。未来,讲堂将持续探索“艺术+学术”的美育路径,进一步促进校园浸润式美育,传播更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