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昆曲剧院
历时两年打造的
宫廷风格昆曲《游园·惊梦》
在国家大剧院上演后
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更成为现象级文化事件
被誉为“古典美学的极致绽放”
与“传统艺术的现代重生”
宫廷风格昆曲《游园·惊梦》,是以梦境为线索,深入挖掘了汤显祖《牡丹亭》中的经典文本,如“游园惊梦”“寻梦”“写真”“离魂”“冥判”“拾画叫画”“幽媾”等,同时融合了《牡丹亭》演出本中的“花神堆花”等戏剧元素,并大量参考宫廷文献,打造的一台极具宫廷风格的昆曲舞台剧。
一梦入画、万象生辉。不仅是一场昆曲艺术的盛宴,更是一次对传统文化的深度探索与传承。在两天的演出中,近2000名观众走进剧场,有些观众甚至在看完第一场后“火速”二刷,在小红书、微博等社交平台上,该剧的热度依旧持续攀升,引发了年轻群体的文化认同。
2月17日,宫廷风格昆曲《游园·惊梦》召开艺术研讨会。中国剧协原分党组成员、秘书长、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崔伟,北京剧协原主席、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一级编剧郭启宏,中国戏曲学院教授、原舞美系主任于少非,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副主任胡一峰,北京社科院文化所副所长景俊美;北方昆曲剧院副院长、《游园惊梦》主演邵天帅,北方昆曲剧院艺委会常务副主任、《游园·惊梦》制作人刘巍,《游园·惊梦》总导演张鹏,《游园·惊梦》整理编剧王一舸,《游园·惊梦》音乐总监周友良,《游园·惊梦》服装设计张锐等参加研讨会,会议由北京剧协四级调研员宋颖主持。
《游园·惊梦》总导演张鹏首先从该剧的主旨立意、二度创作、特点特色等方面系统介绍了剧目的创作情况及创作理念。其它主创人员分别从文本、音乐、服装方面进行了阐述。与会专家围绕该剧的艺术性、创新性、思想性展开深度探讨,一致肯定其“守正创新”的创作理念,认为该剧不仅是对昆曲经典《牡丹亭》的当代诠释,更是中国传统戏曲现代化转型的典范之作。
北京剧协原主席、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一级编剧郭启宏作为该剧的剧本指导,高度评价了该剧在“老戏新编”上的突破与创新。他认为,创作的第一要义便是“学其精神”,《游园·惊梦》的创作体现出对传统的尊重与敬畏,主要体现在对原著精神的深度挖掘、阐释与创新,“一梦而死,一梦而生”的超现实叙事手法,既保留了原著的文学精髓,又以现代语汇重构了时空逻辑,揭示了“情至则生”的生命观,既呼应了汤显祖“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的原著精神,又赋予其当代人文关怀。
中国戏曲学院教授、原舞美系主任于少非聚焦于该剧舞美空间的诗意表达,通过三扇月亮门构建出“一景多用”的写意空间,又通过纱幕的虚实变化,进一步强化了“梦境”的流动性,使杜丽娘的“生死穿梭”更具戏剧张力。这种“以简驭繁”的手法,正是对昆曲写意精神的当代诠释。该剧的服装设计再现了宫廷穿戴规制,十二花神的造型与“堆花”仪典的设计,既符合历史文献记载,又通过现代舞台技术放大其视觉冲击力,形成“古典与当代的极致碰撞”。
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副主任胡一峰认为,《游园·惊梦》通过对“宫廷风格”的精准复刻,实现了对传统戏曲美学的深度挖掘,体现了对文化自信之本、经典剧目之本、昆曲艺术之本的坚守。演员的表演达到了“正、雅、准、稳”的艺术境界,根据剧情的推进和情感的浓度,有层次地塑造出了杜丽娘这一中国式爱情的文化符号,展现了人性对自由与真爱的永恒追求,这一主题在当代社会仍具深刻共鸣。
北京社科院文化所副所长景俊美从大时代背景下对该剧“破圈”意义给予了高度评价。她认为《游园·惊梦》成功实现了“古典内核与当代审美的共融”,“宫廷风格”的定位并非浮于表面,而是通过具有文献性、艺术性、时代性的舞台语言传递文化意蕴,通过“文物活化”传递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核,该剧也为非遗艺术的当代转化提供了可复制的范式。
中国剧协原分党组成员、秘书长、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崔伟认为“该剧在古典戏曲的传承创造中有着意想不到的成功”。昆曲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其内在的哲理性与诗意性,使得这部作品具有极高的思想性,《游园·惊梦》回归了传统戏曲以舞台为中心的创作态度,传达了对人生、命运以及人类情感的深刻思考。这种思考不仅延续了传统文化的精髓,也赋予了作品强烈的时代价值。同时,在剧目的呈现中,体现出了古典美与古代美的艺术效果,通过服装、舞美、灯光、妆造,将当代观众对古典美和古代美的审美想象进行了具象化的表达,并将“文物+戏曲”的活化理念推向新高度,堪称“以道为宗,以心为本”的艺术实践。
此次艺术研讨会不仅是对《游园·惊梦》这部作品的充分肯定,更是对中国传统戏曲现代化路径的集体思考。在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和“演艺之都”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北方昆曲剧院的成功实践,不仅为“大戏看北京”注入了新活力,也为非遗文化的当代转化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