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6日至17日,北方昆曲剧院历时两年多精心打造的宫廷风格昆曲《游园·惊梦》在正乙祠戏楼盛大首演。该剧深入挖掘故宫古籍经典,以清代宫廷戏曲形态为蓝本,为观众呈现了一场穿越百年、情牵古今的艺术盛宴。
正乙祠戏楼始建于清康熙六年,被誉为“古戏楼活化石”。此次《游园·惊梦》在此上演,不仅是对昆曲艺术的致敬,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一次深度活化与传承。该剧由北方昆曲剧院副院长邵天帅和青年演员王琛主演,二人以精湛的演技和细腻的表演,将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故事演绎得如泣如诉、动人心弦。
《游园·惊梦》深入挖掘了汤显祖《牡丹亭》中的经典文本,如“游园惊梦”“寻梦”“写真”“离魂”“冥判”“拾画叫画”“幽媾”等,并融合了《牡丹亭》演出本中的“花神堆花”等戏剧元素。同时,该剧大量参考清代宫廷戏曲文献,力求在服饰、唱词、舞美等方面与清代宫廷戏曲形态相契合。剧中服饰款式、色彩配搭、纹样图案均取材于故宫所藏的明清服饰档案,特意定制的“重工满绣”服饰尤为引人注目,这些融合了传统祥瑞图案的华美服饰,不仅传承了古韵,更彰显了时尚。
在舞美布局上,该剧充分利用正乙祠古戏楼的多层构造,通过舞台调度和空间布局,将演员、花神、天上、人间、地府等人物与时空巧妙区分,呈现出多维度的舞台空间。烟雾缭绕之中,戏楼如梦似幻,将观众引入汤显祖笔下的《牡丹亭》中,让观众仿佛置身于姹紫嫣红的花园当中,沉浸式感受昆曲艺术的独特魅力。
该剧在尊重传统昆曲艺术精髓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审美和当代表达。这部剧的制作人、导演张鹏介绍,“我们在剧本、唱腔、配乐等方面都进行了创新。剧本在传统文本基础上进行了重构,专注于讲述杜丽娘梦中的故事,所有台词均源自原著或汤显祖原话,同时寻求当代表达,使主题更加深刻,与现代观众产生共鸣。唱腔完全根据工尺谱翻译,保留了传统的古朴风格;配乐则在传统昆曲丝竹音乐基础上加入了编钟,增强了音乐的辉煌感和仪式感。”
此外,该剧的服装道具也极为精致华美。剧中精美的服装特邀故宫学者、文物专家张锐结合文物研究进行设计,全部采用手绣真丝面料,历时8个月在苏州剧装厂制作完成。不仅杜丽娘和柳梦梅的服装华美讲究,剧中12个月的花神、四季花神和闰月花神的服装也均按照宫廷穿戴制作。道具也极其精致,如花神手中的法器均用玉石宝石制作,采用宫廷宝石花的非遗工艺,极为考究。
首演现场,观众反响热烈。有观众感叹道:“在三百多年的双层结构古戏楼里看戏,舞台效果实在是太美了,仙境也不过如此!宫廷风格的《游园·惊梦》,服装道具都是从故宫复刻而来,看戏的感觉完全是皇家贵族享受的感觉,真的被极致的中国古典美学震撼!”还有戏迷看完后痴迷道:“‘游园’之美,在于演绎了杜丽娘的春情初动和感情渴望;‘惊梦’之美,在于两人相遇,婉转流连。全剧最后一句背景念白:‘当代岂无前代事,座中常有剧中人’,更是让人无限感慨!”
这种既尊重传统昆曲艺术精髓,又融入现代审美和当代表达的“文物+戏曲”活化方式,让观众沉浸式感受到中华文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同时,该剧也为昆曲的当代传播和传承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路径,打造出既具历史底蕴又具时代风貌的创新成果。
北方昆曲剧院院长杨凤一说:“《游园·惊梦》的成功首演,是北方昆曲剧院对传统文化深度挖掘与创新传承的一次重要实践。我们致力于将昆曲这一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更加鲜活、多元的形式呈现给当代观众,让古老的昆曲艺术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北方昆曲剧院党总支书记孙明磊认为,《游园·惊梦》在正乙祠戏楼的首演,不仅是一次艺术的盛宴,更是一次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作品,搭建起一座桥梁,让传统戏曲与现代观众的心灵产生共鸣,让更多人了解并爱上昆曲。同时,这也是我们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一次积极探索。”孙明磊说。
据悉,2025年2月15日至16日,《游园·惊梦》还将登陆国家大剧院进行剧场版演出。这部戏还将会驻场在正乙祠戏楼,届时,更多观众将有机会欣赏到这部充满艺术魅力的昆曲作品。